Search

[黑影的存在,是因為另一面有耀眼的光芒:淺談出書的心路歷程]

這是一篇百分之百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黑影的存在,是因為另一面有耀眼的光芒:淺談出書的心路歷程]

這是一篇百分之百坦承的短文,我需要,也必須要讓讀者知道,光明的背後,往往充滿著黑暗;而這些黑暗,常常伴隨著許多不實的風聲,有些風聲,甚至你一輩子都不會知道,原來你曾經做過許多,你自己不曾做過的事情。

許多人都知道我最近出書了,2020/5/13,《找回100 %安全感: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》上市了。瑪那熊學長在知道我出版這本書,並為我寫推薦序的同時告訴我:「這本很適合一般大眾,作為瞭解依附的入門書」、「常見的(依附書籍)都太專業,比較難啃」、「好書不能被埋沒」;然而,能夠寫出這一本書,花去的可是我無數煎熬、發病的日子,經歷了一段又一段感情的折磨,進過急診室、多次喚氣過度呼吸困難、好幾次站在橋上就想要往下跳,恨不得自己死了算了。

我之所以能夠把焦慮依附跟逃避依附描述的如此細膩,這是來自於我經歷過,我確確實實地經歷過焦慮依附那種深深的痛苦,也感受過和逃避依附交往時的那種無力感。

我將焦慮依附的一章命名為「當被貼上恐怖情人的標籤──焦慮依附」,是的,這個名稱就是這麼的貼切,在我成書的前兩年,身為焦慮症病患的我,以及具有焦慮依附傾向的我,確確實實當過恐怖情人。

我如此書寫,並不是要說,成為一位恐怖情人並沒有錯;但成為一位恐怖情人,必然有他的原因與苦衷。如果可以,誰想讓自己受苦,也讓愛人受苦呢?當我與一位高焦慮、高逃避的情人,進入一段遠距離戀愛的日子裡,經歷過如此高質量的折磨:對方行蹤不定,總是避免與我太親近,不斷激發著我的焦慮感,我奪命連環扣、不停地找尋對方的下落,在呼吸困難時,一口氣吃下一把抗焦慮的藥物,換來的是對方告訴我她愛上別人,跟我說分手;卻又在分手的隔天,又突然苦苦求我複合(嗯,高焦慮又高逃避的矛盾依附確實會如此,太靠近會想逃開,離太遠會想靠近),複合之後,又再次多次行蹤不明,和你聊天先是秒讀秒回,卻又突然消失三小時、下午答應我要一起做伴侶諮商,晚上卻又跟我永遠分手。一週後,母親猝死,打電話來關心我,卻又在講幾句之後不再回覆電話訊息。

我知道,說話的人擁有話語權,但若不能如實陳述,我又何以描述一名焦慮症患者的我,經歷了什麼樣子的困境呢?

她因為懼怕,害怕我真的會自殺,她和諮商師講了這些事情,而諮商師也做了他該做的事情,他和學校通報,因而讓我的實習被取消。沒錯,為了和她過近距離的生活,我選擇去她的大專實習,卻也讓我在去實習前半個月,接到學校解除實習的通知。

在那之後,這件事情傳遍了全台灣的學校,隔年我申請實習,原先被某大專錄取,但這件事情很快地也傳進了那間大專耳中,我的實習再次被取消。

我的母校說,我不會拿捏倫理界線,是阿,在症狀如此嚴重,多次想自殺的我,確實沒辦法在那樣的情況下拿捏好人際界線,我多次和她說要自殺,多次在路上換氣過度,在家中留下紙條告訴母親,我要是沒有回來,就把我的後事如何處理好就好了,我是如此真切地在和自殺拉扯著,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身為一個焦慮依附的人有多痛苦,「當被貼上恐怖情人的標籤」,不假思索地就成為我命名「焦慮依附」的標題。

如果說學校們不願意讓我當實習諮商師,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。我也知道,因為那件事情之後,再也沒有大專找我去演講過了,但是,對於空穴來風的事情,我實在無法接受。

那天我才知道,我的恩師,林以正老師,在為我的書寫導讀時,曾經被人勸退,理由是「我曾經和個案談戀愛,而且還成為恐怖情人」,聽到這樣的傳聞,我只能感慨人云亦云的恐怖,原來「和原先要去實習的學校的女生談戀愛」加上「不會拿捏倫理界線」的傳聞,居然可以傳成「我和個案交往,並成為恐怖情人」這樣的傳言。

我很心痛,我想那位女生聽到也會很心痛,正因為我們兩個經歷了這件事情,所以我們兩個才能成長許多,她告訴我,她一定會去買我的書來看,也謝謝我帶給她的成長,對我來說也是如此,如果沒有經歷過她,我不會如此細膩地理解逃避依附,更不會讓我覺察到「找到一個有安全感的人交往,並嘗試讓自己用更有效的溝通模式和對方溝通」這件事情的重要性。我書中的第二章,之所以能夠如此細膩的呈現,正是因為我經歷過她的那段感情。

千夫所指,無疾而死,自從我經歷了實習被取消的風波之後,我再也沒有接過任何學校的演講,我想跟不實的傳言或許也有關吧。

我只希望我的書能夠幫助到更多困在依附困境裡,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樣被貼上「恐怖情人」標籤的人;我也懇求學校體系的人們,能給我一個機會,讓我有機會帶著這本書,到各地去講述依附與情感教育,你們看見了黑暗的那一面,卻忘記了,越深的影子,代表著它的另一面,有著越刺眼的光芒。

我會努力地活下去,然後找到更多讓不安全依附獲得安全感的方法,讓我自己,以及深陷焦慮與逃避依附所苦的人們,能夠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每個人,都有與人連結的需求。」
View all posts